六月號



污吏藏三生


M+喺油麻地進行

  ◆ 文: 旺角卡路


西九文化區未有耐起,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M+」(中文叫乜真唔多知)唔喺自己地頭嘅空地,又唔喺毗鄰嘅豪宅山寨或者佐敦官涌搞展覽,偏係走嚟油麻地,與其話選擇「地點」係為左展覽能緊扣地方文化場境,不如話成件事係出於「時機」考慮,湊夾ARTFAIR(國際藝術博覽會)展期,一切動機和對象不就清楚哂?怕且基層社區市民從不是M+眼角的心儀對象,今次社區只係作為視覺文化遊客嘅佈景板,能免費入場似就經已係益你街坊。

      喺佢開幕嗰日,有些街坊朋友被攔阻,入不到酒會,有點嚕嘈,但其實佢就係俾哂所有湊巧路過嘅人入,都唔代表什麼,開幕酒會斷唔係B君街頭派飯派罐頭行動,活動真有心平民化嘅話,就會有地區宣傳,安排從頭到尾都同宜家截然不同啦。策劃散佈市區嘅藝術展覽,進佔吉舖或公共空間,只要有錢有面,這絕對難唔到M+,但想M+下下外展都先來落區打躉一年半載?佢地信呢一套,就唔會有西九文化區啦!


      若M+這方面真係無得救,佢地選嘅本地藝術家能否有想法同作為,實行「騎劫」M+做好佢?睇下今次藝術家陣容,不少都同活化廳有來有往吖,關黃夫妻檔仲係齊齊替活化廳開山嘅藝術家添!關黃檔佢地挪了唐唐「捍衛核心價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金句來玩,鑄個核心價值金幣,這要金定要心嘅把戲,不就係佢地兩人喺活化廳「小西九雙年展」時,那故意喺社區跌失銀包,尋人路不拾遺交回活化廳那作品嘅足金版?不同嘅僅係,那時候活化廳只拿得出幾張廿蚊紙放入幾個人們捐出嘅舊銀包。但鬼叫活化廳就係咁窮咩!至於圍繞6.4搞節目,冇問題喎,話時話,藝發局幾屆威尼斯雙年展都興喇,不過藝術家白雙全,那年頂多不過是放個黑氣球。


     活化廳「小西九雙年展」仲還有件作品,有個人唱著首詩:「...那倒閉店舖的招牌仍高掛著,多少年了?有時在雨中忽然閃過,那沉睡的霓虹更像幽靈...」,這不恰又同跟M+展覽中藝術家梁美萍以澳門大馬路拆下來嘅汽水廣告牌為作品相呼應?幾件舊招牌大模屍樣攤在公園草地,抱歉,除左想起區中偷鐵變賣嘅新聞,我立即聯想到艾未未喺德國文件展中,那以其搜刮埋埋成堆中國古舊木門所搭起嘅雕塑在遇強風塌左後嗰個樣。那次艾神嘅作品實情係過唔到德國人嘅嚴格安檢的!不過策展人卻終屈服於出錢的私人收藏家!塌左都仲要話咁仲好睇啦!M+由得幾個廣告牌掉在地面,唔硬要掛佢上那些失修樓宇外牆,都算係咁?你都知我哋區幾多外牆跌石屎嘅新聞啦!


      當代藝術作品,最鍾意叫人反思社會生活,香港文化據說要躍進新時代,藝壇也從未如此風光,但它對自己發跡的社會反思又喺邊?視覺藝術灑金同百姓生活命途嘅(視覺文化)落差,刻意出現在油麻地,實在叫人慘不忍睹。最後,十足講股員來個利益申報,以上嘅M+展覽,我有收到邀請咭,但都係睇下報導,係冇去睇嘅。

艾未未於文件展的作品《廟》
梁美萍的汽水廣告牌作品

黃師傅與你: 擔櫈仔霸頭位,學整花牌


〔編者按:阿三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以新詩、散文及繪畫為主要創作媒介。曾任香港美術教育協會計劃主任。他是「香港文學館工作室」成員,於剛過的「南區文學徑.創意寫作及花牌創作」計劃,「脅持」黃師傅走訪六間參與學校,把作家事蹟與文學作品融入民間地道花牌,並於海濱公園展出,強調文字、文學與大眾生活緊密的關係。這期「黃生與你」,我們邀他來寫寫他跟黃生合作無間下的一點教學小觀察。〕

提及花牌,不少同學即時笑說:「係咪死人果啲?」,的確,花牌分紅、白兩種,學生對此逐漸式微的東西有點反應,亦是好事。現在學校視藝課程不斷革新,坊間又多藝團舉辦形形式式的活動給年青人開眼界,塑膠彩、裝置或電腦藝術等,都不見得稀奇;然而,傳統花牌的開竹劈竹、削竹紮竹、摺釘銻花,反而引起同學的興趣;真是古老當時髦,間間學校的同學紛紛爭崩頭搶著要學做。黃師傅慢慢講,學生慢慢做,做不來,黃師傅再慢慢講,他們再慢慢試,做到得為止。


  花牌製作著重手藝而非創意,既重複又消耗時間的工序何解更引人入勝?有學生說:「我唔想用腦,不斷坐係度係咁摺既野就最啱我。」完成後看見閃閃生輝,七彩耀眼的花牌,學生滿足踏實。如果反樸歸真,還原基本步的「勞作式」創造,更勝讓人發揮想像的繪畫或塑造,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藝術創作的狀態,體會成功感,這,是不是正正告訴我們,現在香港的教育過於充實?師生每天追追趕趕,完全沒有讓學生消化,或根本沒有讓知識沉澱轉化的空間?現在的藝術教育,是否過於講求創意思維,而同時忽略了、忘記了一些創作最根本的元素:專注?

煮吃油麻地


街坊投稿:詩癡作品


本區新聞


地區自救街坊傾計會

活化廳於5月20日就油麻地區如何自救舉行了「傾計會」,期望集思廣益,以活化廳作平台,共同營造社區。以下摘錄部份內容,詳情見稍後印製之單張。


1)種植——油麻地人食油麻地菜?

油麻地區種植分佈圖:
「油麻地花王」走訪了區內多個自發種植空間,初步完成了油麻地區的種植分佈圖。農作物在分佈中佔極少比重。

天台農場的可行性 :
街坊認為天台陽光充沛,空氣流通適合種植;而天台面對的問題則是擁有權及使用權的限制。

社區種植的困難:
街坊認為現行可做的是善用自己僅餘的空間,由小做起,先物色一班有興趣的街坊交流心得,再擴至共同種植。惜政府輕視本土農業,而居民買菜也以價廉為主要考慮,未有自給自足(新鮮/有機少害/清理廚餘等)的想法。

藝術活動及宣傳:
可加強有關種植自種自吃農作物的宣傳,如舉辦有關的
「插菜工作坊」、「情人節送你一棵菜」或「美觀的食用菜刺身展覽」等活動。

2)地區經濟: 小店如何反攻7仔

   對抗連鎖的方法:
✶ 維持自己店鋪的特色;
✶ 以連鎖反抗連鎖,自利催生合作;
✶ 以合作社的形式,增加來貨種類,賣與別不同的東西;
✶ 建立與社區的關係,令居民感覺「這間鋪跟我有關」;
✶ 留住「民化」:民眾的生活習慣。



3)社區網絡:如何緊密地對付變遷

社區要介入才會存在:街坊認為「社區網絡」根本已經存在,但如果不以個人介入,則「社區」不會存在。多和鄰里溝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平則鳴。

政府所謂的重建將社區連根拔起,有個婆婆因為重建而被迫搬到另一區,由於對新環境不熟悉而不想落街。涼薄的重建政策忽視了一個人與社區的緊密連繫;而受影響的居民往往在重建臨近才發現自己對社區的感情;亦有居民尤其租客,在香港的昂貴租金下常常面對搬遷,大概早以為所有變動是必然,抱著當作是平常的無奈心態,難以建立對社區的歸屬,逐水草而留,不留意社區。

徵稿

誠邀街坊投稿,寫文化局局長上任演講辭一篇。作品有機會於本報登出。650字為上限。

小廳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