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自救街坊傾計會

活化廳於5月20日就油麻地區如何自救舉行了「傾計會」,期望集思廣益,以活化廳作平台,共同營造社區。以下摘錄部份內容,詳情見稍後印製之單張。


1)種植——油麻地人食油麻地菜?

油麻地區種植分佈圖:
「油麻地花王」走訪了區內多個自發種植空間,初步完成了油麻地區的種植分佈圖。農作物在分佈中佔極少比重。

天台農場的可行性 :
街坊認為天台陽光充沛,空氣流通適合種植;而天台面對的問題則是擁有權及使用權的限制。

社區種植的困難:
街坊認為現行可做的是善用自己僅餘的空間,由小做起,先物色一班有興趣的街坊交流心得,再擴至共同種植。惜政府輕視本土農業,而居民買菜也以價廉為主要考慮,未有自給自足(新鮮/有機少害/清理廚餘等)的想法。

藝術活動及宣傳:
可加強有關種植自種自吃農作物的宣傳,如舉辦有關的
「插菜工作坊」、「情人節送你一棵菜」或「美觀的食用菜刺身展覽」等活動。

2)地區經濟: 小店如何反攻7仔

   對抗連鎖的方法:
✶ 維持自己店鋪的特色;
✶ 以連鎖反抗連鎖,自利催生合作;
✶ 以合作社的形式,增加來貨種類,賣與別不同的東西;
✶ 建立與社區的關係,令居民感覺「這間鋪跟我有關」;
✶ 留住「民化」:民眾的生活習慣。



3)社區網絡:如何緊密地對付變遷

社區要介入才會存在:街坊認為「社區網絡」根本已經存在,但如果不以個人介入,則「社區」不會存在。多和鄰里溝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平則鳴。

政府所謂的重建將社區連根拔起,有個婆婆因為重建而被迫搬到另一區,由於對新環境不熟悉而不想落街。涼薄的重建政策忽視了一個人與社區的緊密連繫;而受影響的居民往往在重建臨近才發現自己對社區的感情;亦有居民尤其租客,在香港的昂貴租金下常常面對搬遷,大概早以為所有變動是必然,抱著當作是平常的無奈心態,難以建立對社區的歸屬,逐水草而留,不留意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