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長的上海街,好些淺淺的轉角舖,賣鏡﹑賣秤﹑賣神像等都好有特色,但鄰近活化廳的碧街街角,除了得如酒樓的大堂夠經典,過個交通燈,就係現已搬走到斜對面街的財記花店。財記老闆同老闆娘,都係勤力之人,街坊擦身而過,總會見到佢地埋首理花或搬運花籃等。這個街角,既有車位俾佢地泊架送貨van,仲有個街角欄柵閘出來的吉角位,可以好好利用,成為其部份工序的活動空間。難道噴水澆花,全部係室內搞,令到間舖整日地濕濕?小舖延伸到街上,人們在街上幹活,一直以來,本是舊區中很自然的一件事。花店和相鄰的曬相店的沖相機器要求不一樣,不用關門儲冷氣,大門開放,重重幾排鮮花,不但嘗心悅目,花芳更飄滲到我們的城市街道空間,在鬧市中給人們一股清新芳香氣,叫人精神一振。
可惜自從這區成了中港交通客運站,人流使到業主滿以為大有商機,經常被擾人的地產經紀摸舖游說轉售圖利,結果,租價被炒起,新租金又往往只有連鎖店能招架,外來因素一波一波影響了整個社區的街道面貌,消費模式和生活水平,老街坊朝見口晚見面的人情問候,都慢慢被公式化的歡迎光臨所取代,也斬斷了街坊檔主間長期維繫的互助互信。不過,如果我們想這些生活形態得到保留,大可以從每次消費的選擇上著手,並多多閒聊,建立社區友情。財記花店舊舖大大話話都做左大概16年,隔離涼茶鋪仲做左可能20年以上添,雖然花店老闆同老闆娘常掛的笑容,不過搬移到碧街生果檔後不遠處,但每次行過見到吉空的轉角舖位在招租,還是總有點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