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西九



◆文: 旺角卡路


真係唔好意思,新年流流,但見到「西九文化區」開始有動作出臺,就想起文化人陳雲太過精警的那句「提起西九,想講粗口」,諗返活化廳一直的「小西九」社區藝術方針。「西九文化區」早前以跨農曆年的大戲做頭炮,票價無錯就街坊價,但購飛渠道使其始終未必讓我哋啲草根街坊得益,大戲棚大龍鳳都係安撫下投不到深水埗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的八和會館,並望我們放心班「西九」領導同外籍頭頭,未來都會尊重本地傳統文化嘅......做番大戲沒有為文化圈開創什麼,保險得來,少不了是文化政治的計算。
        這次除表演藝術組外,也有一天放影大戲相關電影,而「M+」這個未來西九博物館,也來在棚外湊熱鬧(事關那幾件展出作品,都好難講湊得成個完整展覽)。有啲三角旗平掛在棚上失哂個勢,兩旁花牌變奏也唔新唔舊,反把中間本來都唔係好傳統又唔係好靚的花牌貨式抬舉了。至於那些互動媒體也是新舊交雜卻唔拖唔水,都係俾媒體藝術友蓋耳自閉手指屏幕篤篤篤。
      最搶眼的,我不敢說是否厚此薄彼,其實是外籍攝影師的粵劇盛裝人物在九龍街頭拍的大型燈箱陣,有行家話變成明信片作品俾大家攞番屋企,但我想觀眾寧想有大老倌折子戲的明信片多啲就真!這系列的攝影作品,本身其實唔差,但要點是在名伶主角與背景街頭的反差,可讓人看出粵劇大戲這文化傳統的市民社會的背景生活基礎;故此,把這些燈箱放回在西九舊區,作一些流動的賣票中心,讓西九舊區街坊見到文化區不只是取之舊區,可能更能回饋社區。
      其實,從柯士甸唔叫官涌,奧運站唔叫大角咀,處處唔認祖,新西九一心都是想著向高檔發展,追逐ICC環球貿易的高傲,硬要內地高鐵直達,偏連(從那個陶傑都批華人胡亂改壞名的)「圓方」消費迷宮都總去不到西九海傍,這個「西九文化區」,普通大眾未必知,其實都不是全個文化界都支持的,其實好多人都好擔心佢點發展,又驚那些「文化諸侯」坐正。
      當西九龍的舊區舊貌都成了城中的文化觀光熱點(包括唔知你知唔知,西九文化局上陣子也支持了「文化葫蘆」組織在榕樹頭附近辦了個「油蔴地文化藝遊」),傳統藝術也被擺上枱來(偏偏北角那邊上演大戲的新光戲院卻準備結業),活化廳一路搞小西九社區藝術所關心的──你我街坊的日常生活,無疑就得在起居飲食萬物騰貴、一車車旅巴團團轉......中,得團結自求多福了。
(話時話,唔知出自公帑的西九戲棚拜左神未?)